“人工智能 ” 行动下的政策合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研究(图表)

2025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战略加速期。这一政策与地方层面的配套措施形成合力,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本文将结合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地方特色实践、政策实施成效及挑战等方面,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国家层面政策:顶层设计构建发展蓝图

国务院发布的 “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确立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框架和阶段性目标,展现了国家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战略决心。政策明确提出了 “三步走” 发展目标:到 2027 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 6 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到 2030 年,应用普及率超 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 2035 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一目标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在重点行动领域方面,国家政策构建了 “人工智能 +” 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领域,政策强调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和技术研发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 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产业发展领域,政策着力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消费提质领域,政策鼓励拓展智能服务新场景,培育智能产品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 “万物智联”。民生福祉领域,政策聚焦创造智能工作方式、推行智能学习方式、打造品质生活。治理能力领域,政策致力于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

国家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场景驱动和应用导向,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政策强调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推动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路径选择。

地方政策实践:因地制宜形成区域特色

在国家政策框架指引下,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台了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政策,形成了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等省市率先行动,通过 “真金白银” 的支持政策和创新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经开区发布政策提出,到 2026 年建成人工智能算力 10000PFlops,每年发放 1 亿元算力券和 1 亿元模型券,重点围绕自动驾驶、AI + 新药研发、人形机器人、智慧金融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上海推出 “算力浦江” 智算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底智能算力规模超过 30EFlops,通过 “算力券” 等激励机制引导智能算力集约化调度。广东省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2023 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800 亿元,布局建设 11 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为核心的发展格局。

江苏省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走在前列,在工信部公布的 151 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中,江苏省有 10 个案例入选,展现了该地区在智能化转型中的 “先行者” 地位。四川省将人工智能作为 “一号创新工程”,2024 年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长 20% 以上,预计到 2027 年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 2000 亿元以上。成都市构建起市、区两级联动的政策体系,政策资金总规模超 10 亿元,2024 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总数 “双千突破”,近三年平均增长率达 32.5%。

地方政策创新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强化算力要素供给,多地通过发放算力券降低企业成本,如成都每年发放不超过 1 亿元算力券,最高可抵扣 60% 的算力购买费用;二是鼓励场景应用创新,通过标杆场景奖励、应用补贴等方式推动技术落地;三是优化产业生态,在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品牌塑造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环境互动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推动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保持 20% 以上增长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备案总量达 439 款,覆盖医疗健康、农业、教育、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 30 余个行业,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生态成熟。

在应用落地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数字智能领域向实体经济深度渗透。医疗领域,智能医生助理项目覆盖全国 30 个省、377 个区县、3 万家基层医疗机构、1 亿居民;农业领域,智慧农业平台项目覆盖 31 省市 2 千多县农民 1500 万人,累计服务 60 亿次。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在设计、生产、服务等全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推动制造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大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大模型在垂直行业的应用,中国电信基于星辰大模型打造 80 多个行业大模型及 20 个行业智能体,中国移动九天系列大模型深入 10 + 行业,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形成 35 个行业大模型和 100 个标杆案例。

政策环境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互动。国家层面的 “人工智能 +” 行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地方层面的算力支持、场景开放、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解决了企业实际困难。部省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效果,工信部联合财政部设立的 600 亿元人工智能基金加速布局,11 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了政策合力。华东地区的实践表明,政策协同、产创融合和开放赋能的 “组合拳” 能够有效激活产业发展活力,江苏 1-4 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1%,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产业活力提升。

政策环境的成效、挑战与优化建议

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环境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核心产业规模从 2023 年的不足 6000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7000 亿元以上;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三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数字领域向实体经济全面延伸;

四是产业生态逐步优化,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链条,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成都、广东等地均实现相关企业数量超千家。

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术应用存在 “两端快、中间慢” 现象,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运营服务等环节落地较快,生产制造等中间环节相对较慢;二是深垂直行业领域应用面临瓶颈,在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数据、确定性要求高的严肃场景,大模型赋能仍有技术障碍;三是要素保障仍有不足,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北京市人大代表等业内人士呼吁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优化人工智能政策环境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强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突破行业知识整合、人类经验萃取等瓶颈难题,发展具有可靠推理和规划能力的大模型;

二、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扩大算力资源普惠供给;

三、深化政策协同,加强国家与地方政策联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突破制造业等中间环节应用瓶颈,通过 “人工智能 +” 行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环境已形成国家战略引领、地方特色实践、上下联动协同的基本框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深入实施,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完)

延伸阅读: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片区发展方向

通用AI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驱动策略研究——基于北京经验的深度思考

模型与算法:数字经济时代“算力”转化为高质量“生产力”的关键驱动

原文|《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浏览量:0

博纳百思    谋远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