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内涵、聚焦产业、本质及项目投资培育推动研究(3月15日版)

关于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

国家领导人及权威政府机构对新质生产力具体提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 年1 月31 日在中共中央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给出了更为全面的解读,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基本内涵、特点、关键和本质等方面的内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星期四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要求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习近平也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把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培育成带动中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指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上的发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定义、特点及内涵、主要聚焦行业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新质生产力特点及内涵

新质生产力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科技创新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场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

新质生产力基本要素

——新型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新技术

——新生产要素

——新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聚焦重点行业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的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包括: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5G)、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机器视觉、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推荐系统、搜索引擎、机器人、无人驾驶等。

——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医药(服务产业)、生物农业(资源产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以及生物工业(生物制造产业),微生物工业为最早的生物工业。生物产业涵盖广泛,最典型的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新材料:具体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主要有新金属材料,精细陶瓷和光纤等等。

——高端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重大成套设备、智能装备、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航空装备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和服务产业等。

——绿色环保: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

二、未来产业(六大赛道),具体包括:

六大新赛道:(来源:《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未来制造: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

——未来信息: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加速培育智能产业。

——未来材料: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

——未来能源: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

——未来健康: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李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三、未来产业(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具体包括:

——人形机器人: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目标是到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来源:《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量子计算机:加强可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技术研发,提升物理硬件指标和算法纠错性能,推动量子软件、量子云平台协同布置,发挥量子计算的优越性,探索向垂直行业应用渗透。

——新型显示:加快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等研究,突破Micro-LED、激光、印刷等显示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无障碍、全柔性、3D立体等显示效果,加快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远程连接、文化内容呈现等场景中推广。

——脑机接口:加快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等研究,突破Micro-LED、激光、印刷等显示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无障碍、全柔性、3D立体等显示效果,加快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远程连接、文化内容呈现等场景中推广。

——6G网络设备:开展先进无线通信、新型网络架构、跨域融合、空天地一体、网络与数据安全等技术研究,研制无线关键技术概念样机,形成以全息通信、数字李生等为代表的特色应用。

——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加快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时延互连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第三代互联网:推动第三代互联网在数据交易所应用试点,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重点行业及领域各主体平台数据,研究第三代互联网数字身份认证体系,建立数据治理和交易流通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高端文旅装备:研发支撑文化娱乐创作的专用及配套软件,推进演艺与游乐先进装备、水陆空旅游高端装备、沉浸式体验设施、智慧旅游系统及检测监测平台的研制,发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文旅设备。

——先进高效航空装备:围绕下一代大飞机发展,突破新型布局、智能驾驶、互联航电、多电系统、开式转子混合动力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推进超声速、超高效亚声速、新能源客机等先进概念研究。围绕未来智慧空中交通需求,加快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智能高效航空物流装备等研制及应用。

——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围绕深部作业需求,以超深层智能钻机工程样机、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等高端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为牵引,推动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来源:《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氢能

——2022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标志着氢能国家级顶层设计的落地,而后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

——2023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上海印发了《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到,今后三年,上海将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规范、有序支持氢能在交通领域拓展应用,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实现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总量超过1万辆,并完成不少于70座加氢站建设。

——甘肃省兰州市印发的《兰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提出,以“氢能+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氢能装备产业,重振“兰州制造”。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引进和培育一批氢能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打造产业体系完备、全国领先的标杆城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建立集绿氢制、储、运、加、用为一体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建设一批氢能产业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推广氢燃料电池车1500辆以上。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为鼓励氢能车辆开展跨区运营,按照山东省有关要求,自2024 年3 月1 日起,对行驶山东省高速公路安装ETC 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根据《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产业链,加速氢能应用端建设。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共有加氢站385座。其中,在营加氢站280座。新增加氢站数量、在营加氢站数量、加氢站总数这三个指标都位居全球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算力基础设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筑牢算力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到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出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强化存力高效灵活保障、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六方面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2018年以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截至2023年6月底,在用标准机架超过76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197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居全球第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研究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会议提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包括重点行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更新改造,并着力完善空间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提升综合功能、推动系统集成。《方案》对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充电桩、充电站等核心领域)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我国公共充电桩、充电站领域发展有望加速。

部分地区及企业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情况

——青海规划2024年投建电动汽车充电站22 座。

——亳州制定《亳州市中心城区及谯城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23-2035 年)(征求意见稿)》,布局至2025年建设充电桩超2万个。

——2月4日,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昌平区电动汽车超充快充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提到:到2025年底,累计新建超充快充站150座,累计充电桩约1790个。高速沿线、回天地区、昌平城区及未来城等核心区超充快充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5千米,构建有效覆盖人口密集区域,交通沿线及旅游风景区的区域充电网络。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根据规划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

——理想汽车加速超充站布局,计划今年全年建成2000座超充站,并宣称在纯电车型开启交付前建成“全国最大高速5C 超充网络”。

与新质生产力相关数据汇总

——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 年该指标达17%。

——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5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趋势

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以新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及具体举措梳理

——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

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于凤霞: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人民银行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且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证监会为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将进行一些必要制度政策的调整完善。

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部署2024年投资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方面, 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部署安排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类投资;推动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推进5G、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央企今年将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标志性重点产品,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并做好资源保障和民生服务保障,加大在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方面的投入力度。国资委下一步将组织企业科学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加强投资情况月度监测分析,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重点项目面临的困难,推动投资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将落实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截止2023年6月,我国共公布了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分别是,2018年第一批248家,2020年第二批1744家,2021年第三批2930家,2022年第四批4357家,2023年第五批3671家,五批共计12950家。

宁波市关于进一步扩需求强动能提质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宁波市2024年“8+4”经济政策)

——培育新兴产业。落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初创型企业按规定给予支持;对新兴产业中试基地和中试生产线项目新增设备,按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分阶段分档补助。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分阶段分档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海洋产业投资项目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支持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能源化发展,大力培育氢能产业。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聚焦未来产业“153”赛道,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充分发挥甬江科创区核心区引领作用,打造未来产业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载体。引导各地强化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建设未来技术科学装置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上予以适当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如何关注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上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站、发改委网站、央视报道等公开渠道,博思远略咨询整理,将陆续更新,请关注:shichang360

 

相关文章推荐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 www.shichang360.com

微信公众号:shichang360        

客服热线:13621172466

               18610382427

 

 

浏览量:0

博纳百思    谋远智略